2011年2月9日 星期三

因應氣候變遷 專家:農業最要改革


【台灣醒報記者蘇郁文報導】全球氣候變遷的效應,已經逐漸出現在世人的眼前,今年上半年,全球均溫創下歷史新高,一年前的莫拉克風災出現極端性的降雨,史所罕見,台大大氣系教授徐光蓉提出警訊,到本世紀末,全球溫度可能會再上昇4度,她建議,台灣人應當採取順應自然的生活,包括改種耐熱性較佳的再來米,讓台灣不致缺糧。



醒報現場節目以「今夏高溫破紀錄 未來更熱?」為題,請到中研院地科所研究員汪中和、台大大氣系教授徐光蓉、氣象局預報科長賈新興,討論未來台灣要怎麼面對炎夏。

未來氣溫上升已是不可擋的趨勢,徐光蓉以糧食為例,現在台灣人習慣吃蓬萊米,但蓬萊米是由日本人引進,台灣已經是種植區域的最南端,未來天氣再熱下去,稻作耕種期將縮短,最好改種適應熱帶天氣的再來米,才能確保產量。

汪中和認為,發展替代性能源已成當務之急,如果還持續使用石化能源,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越來越高,現在應該用太陽能、電力、風力、波浪潮汐等自然現象,作為替代能源,只是需要投資發展。

徐光蓉指出,工業化的先進國家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是氣候暖化的因素之一,而貧窮國家或海島國家,卻是最先受害的一群,國際共識是,工業國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,2020年要比1990減少20~25%,但按照目前趨勢,到了本世紀末,氣溫甚至還會增加4度。

賈新興表示,現在降雨集中,未來中南部的乾旱期將長達半年,乾旱成為常態水資源的利用更加重要。汪中和也同意上述說法,台灣水資源太過極端,不是暴雨就是乾旱,尤其中南部和東部地區,影響最大,所以未來水資源調配管理是重大課題。

地下水庫的利用,是汪中和所提的建議,他分析,以前靠地表水庫蓄水,但水庫淤積嚴重,總蓄水量容易減少,反而會造成污染及生態影響。所以我們需要利用河川的伏流水,形成地下水庫,可以提供穩定的使用量,也不怕淤積,更能留住原本會流失的水資源。

本集節目全部內容已可在台灣醒報網站上觀賞。

影音節目請見http://anntw.com/awakening/news_center/show.php?itemid=15051

文章來源: 台灣醒報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